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黄河荒滩变成关中“小江南”

发布日期:2016-12-19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量:8823   分享到:

图为今年黄河渭南段荒地改造成良田,现代农业项目区水稻喜获丰收。 


“东岸连成一线,西岸烂成一片。”面对亟待整治的黄河西岸,陕西省水利厅长王拴虎很是焦急。黄河西岸陕西渭南段,由于缺乏综合治理,灾害易发多发,沿岸群众蜗居在离岸数公里的老崖之上,眼瞅着耕地年年被毁,水进人退……根据国家《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支持下,陕西省坚定西岸综治理念,从韩城市禹门口外码头到渭河入河口的渭南段实施黄河西岸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项目推进一年多来,韩城试验段的昔日流沙荒滩,告别了洪水泛滥,变成了良田相连的生态田园。被毁的耕地恢复了,湿地出现了,泥水变成了清水。


 

生态治理为什么急迫?

 

预防了洪水,改造了荒滩

 

洪水灾害,土地盐碱化,“坐拥黄河没水吃”,是韩城市龙门镇林皋村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韩城范围内从下峪口到芝川河入黄河处长达40多公里的河道,因河床频繁摆动,造成了黄河西岸洪涝灾害严重,还使沿黄地带侧蚀严重,岸崩田毁时有发生。韩城市副市长王云章说,黄河干流西移,洪水泛滥,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黄河西岸渭南段全长132.5公里,涉及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个市县,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不能种,庄稼不收,这日子过得很苦。”林皋村村民反映,村子里大部分耕地靠近黄河,沙滩地土壤透水性强、不耐干旱,不少是盐碱地。


 

要想解决问题,需要防洪和生态综合治理两手发力。


 

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洪整治。黄河水流较急,冲刷量较大,水文地质情况复杂,菲彩国际集团依据黄委会批准的控导规划,采取建设控导主体工程直接横穿河道堵截主流,并修建了行洪水道。陕地建黄河分公司负责人刘旺锋表示,防洪工程性措施,着力综合治理,防范了洪水威胁,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有预见性地进行生态整治。国土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博士张扬说,黄河西岸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土体重构,意在恢复土体生态功能。技术手段的保障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来实现的:土体基础平整,基础土体碾压,底层素土夯实,耕作层覆土,打浆整平。“这样,改善了土体结构,有效地解决了沙滩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水困难的问题。”


 

据测算,项目竣工后,不仅能提高沿黄防洪泄洪的能力,同时为陕西省修复耕地15万亩。在韩城实验段的基础上,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还将分区域对沿黄四县市132公里内进行土地治理、堤坝建设和现代农业的综合开发。黄河西岸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在韩城市禹门口至大荔县三河口段修建完善黄河控导工程,并在原有河床西岸规划1条30米—70米不等底宽、3米深的分洪河道,以保护湿地、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总建设规模100万亩,投资估算380亿元。


 

刘旺锋说:“通过现代农业等14项综合整治,将从整体上改变黄河西岸生态凋敝。”


 

当年被洪水损毁的耕地已变成了河滩地和未利用地,现在修复成部分可耕地和生态用地,与《防洪法》相关规定是否有抵触?陕地建副总经理李玲表示,按规定,河流的荒滩地是蓄滞洪区,不得进行相关建设。防洪大堤和控导工程规划坐标根据国家关于黄河干流的红线设定,由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复。大堤之外是蓄滞洪区,大堤之内是毁损土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相关生态修复,法律上允许,制度上可行。


 

荒滩治理“治”出了什么?

 

滩涂种上了水稻,泥水变成了清水


 

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全面植入了黄河西岸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效果是,荒滩长出了好庄稼。深冬的项目治理区,一望无际的是长势葱茏的油菜。刘旺锋一边走,一边介绍:“油菜是今年水稻收获后倒茬种上的,明年春天的时候,这里1万多亩的油菜花,肯定能让人醉倒。在韩城这个试验段,种植水稻能更好地改善沙质土壤。”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水田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800斤,湿地公园70万平方米,蓄滞水面66万平方米,“鱼米之乡”在关中梦想成真。


 

“王志梁把这个稻子种出来,这是硬本事。”被同事们赞赏的王志梁,是两年时间里搞黄河水稻种植的一把好手,被大家称作“水稻专家”。当时,这个毕业不到一年的硕士生,本科学植物技术,硕士学的是生态学,在校期间跟着导师研究的是小麦玉米。“以前真没接触过水稻种植。”王志梁坦言。水稻适不适合荒滩地种植,怎么种,都是未知数。看着茫茫黄河水,绵绵荒滩地,王志梁和一帮志在水稻的年轻人没有退缩。


 

他们运来黄土构建作物生长的犁底层和耕作层,分几种处理方法: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还有一块田不覆土,在沙地上垫了一层塑料膜,隔水保水。土壤改造好,在试验田里撒下种子,几个月后陕西土地工程研究院传来了好消息:取样测得的理论产量,平均下来的理论亩产能达到1000斤。


 

王志梁说:“参照资料,将水肥都供应到位,慢慢地庄稼好起来,大家心里都有底了。”土地平整和土体有机重构活动同步进行,陕地建科学改造修复土地、再造良田,将贫瘠的土壤变成了拥有渗育层、犁底层、耕作层的良好水田土地结构,有效解决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水困难的问题。


 

采购种子、机械、化肥、农药……从东北、宁夏、河南等地选种,河南同纬度同条件的新乡等地是稻区,陕地研究院根据积温等数据制定了选种方案;地里的农活“有一项赶不上去,产量立马就下来了”。6月初天天下雨,秧苗一度是用铲车送的,赶的就是农时。


 

“育秧鹏”“插秧科”……随着工程推进,每个人都在种水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付出的努力凝结在丰收的10月。除了水稻之外,还开发了莲菜池和鱼塘。据介绍,渭南段改造工程完成之后,将建成65万亩的水稻田和莲藕湿地,新增水田15万亩。


 

另一个效果是,生态恢复了活力。以前,黄河里面没有多少微生物,鸟儿没食。现在有了水田调节小气候,形成新的局部生物链。越来越多的水鸟、青蛙来到田里,呈现一派关中江南景象。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里水质的变化:过去,这里是三类水、四类水,现在,黄河水经过修复层过滤,渗出来的是一类水,水瓢舀起来就能直接喝。王云章表示,试验段工程,每天可产生4万立方米净水,导入城市自来水系统,造福了韩城人民。


 

长期效果行不行?

战洪水,保良田,土地工程护航


 

冬天的黄河水流量在变小,但依然打着滚儿。防洪大堤修成了,荒滩地改良了,水质变清了,这种好局面能维持下去吗?


 

黄河水来水去不稳定,防洪大堤和控导工程能不能胜任防汛是挑战。


 

龙门,相传是大禹治水之地,黄河冲出壶口,冲下龙门,冲向芝川,出韩城龙门口后,由百米狭长的峡谷河槽骤然展宽为4公里以上的河滩,因地势平坦,黄河摆动频繁,形成了长达1万多米游荡型河道,演绎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黄河滩上还有个特殊的不速之客:桃花汛。桃花汛又称春汛,指的是黄河在宁夏、内蒙古河段2、3月春季因冰凌融化形成的洪水。春回大地,春潮涨水,水势丝毫不温柔。3月14日,桃花汛应期而至:不到20分钟就涨高了1米,水位涨1米就相当于每秒增加十几万方水流量。防汛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威胁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对此,李玲胸有成竹:“短期可防洪水,长期不怕洪水。”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工程的防洪大堤和控导工程,严格按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复方案修建。今年夏季,全国主要河流都进入汛期,面对奔涌的黄河水,陕西地建集团的控导工程从设计初始,就考虑到防洪分水,修建了蓄滞洪区,工程每800米就留200米的回淤口,回淤口把主体工程分为了4段,每走几百米,就有一个起伏,实现了安全度汛。


 

荒滩变成良田,能不能保住是挑战。


 

“核心还是要看大坝质量。”刘旺锋说,“坝一旦出现管涌、渗漏、坍塌,甚至直接被冲垮,那一切就免谈了。”坝的上游水流迅猛,对坝体产生的压力最大,容易出现渗水、管涌及裂缝,水位较高时则可能会水流漫滩。为保证坝体质量,减少冲刷压力,在控导工程上游约500米处,开挖了一条导流槽,进行了分流,确保防洪安全。


 

修复的耕地如何保持活力?关键在于通过技术手段使土体得到有机重构,让荒地成为放心地,让泥水变成干净水。陕地建综合开发公司负责人王军尚介绍,区域内原有耕地、滩涂及盐碱地,通过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建设成高产水田;种植水稻和莲藕等作物,反过来调节生态,保住良田。这项复合工程涉及水利、交通、环保等多项工程技术及措施的交叉运用。


 

在和斯坦福大学水资源政策中心主任妞莎·阿加米博士一起考察黄河西岸工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表示,土体有机重构是土地工程的核心技术,也是确保土地质量的前提;土地重构,使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和持续利用。